導賞路線

地點一 東涌小炮台
原名石獅腳炮台,位於大嶼山東涌口石獅山山麓。嘉慶二十二年 (1817年)建造,原有炮台兩座、兵房七間和火藥庫一間,如今只剩一處廢棄的營壘遺址。營壘用麻石建造,呈方形,大門朝北。東面的部分牆垣和東北角的一個平台似曾用作部署大炮,西南兩側的牆垣已難以辨認,但遺址應是其中一座炮台的一部分。至於另一座炮台的具體位置,以及兵房和火藥庫的遺跡,迄今仍未發現。小炮台曾駐兵約30人,由一名千總指揮。隨著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,炮台被棄置,至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。

地點二 東涌所城和炮台
興建年份未有定論,有指為嘉慶二十二年(1817年),亦有指建於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興建原因主要為防止海盜入侵和英商走私,強化珠江東部海防。所城和炮台三面環山,北臨東涌灣及赤鱲角,略呈方形,面積約70米x80米。城牆以花崗岩砌成,上層結構由華南地區常見的青磚築成,牆約高三米, 厚約一至二米。所城設三道拱形城門,分別為北面正門的「拱辰門」、東面的「接秀門」及西面的「聯庚門」,都加建磚砌的守衛城樓。城樓內置兩灶,供士兵煮食。城前有小房屋供守軍居住,其中一間為醫療所,後方曾有墓地。北門後方為炮房,原為兵營總部,現時闢作展覽中心,介紹東涌文物古蹟的歷史。城內有一廣場,作練兵之用。至於火炮共六門,但因射程遠未達海岸,學者懷疑火炮非原設於此,或由另處搬至。另駐兵480人,由一名守備指揮。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,官兵自所城撤退。及後此城曾用作警署、校舍,及東涌鄉事委員會會址,並於1979年列為法定古蹟。

地點三 分流炮台
位處大嶼山西南端的岬角,該處為珠江與太平洋水域的分界,海水分流成澄青色和濁泥色,因此稱為分流,是進入珠江的重要航道。炮台又稱「雞翼角炮台」、「大嶼山炮台」和「石筍炮台」,建於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,呈長方形,面積為46米x21米,牆高四米,厚一米,由當地盛產的花崗岩和灰磚疊砌而成。炮台內有兵房二十間、火炮則八門,駐兵48人,由一名外委千總指揮。清朝初年炮台曾被海盜佔據,至1810年海盜投降,清軍才再度進駐。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,炮台被廢置,為草林淹沒,至1980年代初才被發現,及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。

地點四 大澳周邊沿海地區
明代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倭寇為患日盛,香港被納入廣東海防中路。廣東六處置水寨,其中南頭水寨駐紮地為今深圳南山和蛇口一帶,員額1500人及船35艘,而巡防地域共六汛站,包括香港之大澳、佛堂門及龍船灣(即今糧船灣)。每年3月至6月,及10月至11月,南頭寨官兵從屯門出發,出海巡邏,分東西兩路在轄區邊界與鄰近水師會哨。因此,大澳及沿海有助了解其時海防運作及香港對廣東海防的重要性。

地點三 分流炮台
位處大嶼山西南端的岬角,該處為珠江與太平洋水域的分界,海水分流成澄青色和濁泥色,因此稱為分流,是進入珠江的重要航道。炮台又稱「雞翼角炮台」、「大嶼山炮台」和「石筍炮台」,建於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,呈長方形,面積為46米x21米,牆高四米,厚一米,由當地盛產的花崗岩和灰磚疊砌而成。炮台內有兵房二十間、火炮則八門,駐兵48人,由一名外委千總指揮。清朝初年炮台曾被海盜佔據,至1810年海盜投降,清軍才再度進駐。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,炮台被廢置,為草林淹沒,至1980年代初才被發現,及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。

地點四 大澳周邊沿海地區
明代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倭寇為患日盛,香港被納入廣東海防中路。廣東六處置水寨,其中南頭水寨駐紮地為今深圳南山和蛇口一帶,員額1500人及船35艘,而巡防地域共六汛站,包括香港之大澳、佛堂門及龍船灣(即今糧船灣)。每年3月至6月,及10月至11月,南頭寨官兵從屯門出發,出海巡邏,分東西兩路在轄區邊界與鄰近水師會哨。因此,大澳及沿海有助了解其時海防運作及香港對廣東海防的重要性。
共同設計工作坊
攝影展覽
即將推出
分流 ─ 攝影比賽












大澳 ─ 攝影比賽 / 繪畫比賽
東涌堡 ─ 繪畫比賽












東涌堡 ─ 繪畫比賽











